从本地人“躲污染”,到邀请外地朋友“游兰州”,从“黑帽子”到“晒蓝天”。
自我市全力治理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以来,优良天数大幅增加,比较稳定地退出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城市行列。清新的空气和湛蓝的天空,使这座城市变得愈发魅力十足。
聚焦症状重点突破
我市是一个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由于“先天”受城区两山夹一河、不利气象条件、脆弱生态环境制约,“后天”受单一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及扬尘等诸多因素叠加影响,大气污染曾是我市久治不愈的顽疾,是外界认识兰州的“负名片”,是危害民生的重大“心肺之患”。2003年国家正式公布重点监控城市大气污染指数以来,10年间,我市均位于全国后10位,部分年份甚至排在全国末位。面对现状,从2012年开始,我市持续不断地实施了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
在治理工作中我市从造成大气污染的成因出发,重点采取了减排、压煤、除尘、控车、增容的综合措施,今年又全面开展交通秩序、城乡环境、背街小巷,“三大整治”攻坚战,补短板、破难题、攻弱项,进一步推动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减排主要是加快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对老城区工业污染源采取改、停、关、搬的措施,以腾出环境容量,改善环境质量。压煤则是重点从“治、管、控”入手减煤量、控煤质,大力调整城市能源结构。通过除尘,对市区工程建设要求施工现场围挡、工地物料堆放覆盖、施工现场路面硬化、驶出工地车辆冲洗、拆迁工地湿法作业、渣土运输车辆密闭等6个100%;对全市281个重点扬尘工地实行执法队员、环保员、网格员、施工管理员“四员现场管理”;对主次干道实行地毯式吸尘、人机结合清洗、机械化洗扫、精细化保洁、调度洒水“五位一体”控尘除尘措施,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由过去的30%提高到现在的87%。尤其是探索实施沙尘天气预警响应措施,提早做好洒水、覆盖等应对准备,降低沙尘强度,缩短沙尘时间。2016年,在受外来沙尘天气32天影响的情况下,城区平均降尘量控制在了12.81吨/平方公里·月,同比下降13.9%。
今年1月份以来我市全面开展城乡环境、背街小巷大整治,采取工地管控、路面除尘、卫生死角积尘清理、城乡堆积垃圾清运、渣土车管控、河洪道治理、露天烧烤摊位清理等举措,抑尘治污,城乡卫生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空气质量稳定好转。在控车方面,我市重点在“车、油、路”三个方面下功夫。今年,我市通过集中开展交通秩序大整治,大力整治非法运营车辆,确保非法运营及限制车辆禁入市区;进一步优化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开展油品市场检查整顿,规范提升油品品质。以上举措对冬防期间、尤其是春节期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手治“黑”、一手播“绿”
也是我市治理大气染污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市通过构建环绕城市的绿色生态屏障,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城区园林绿地面积由2011年的4297.2公顷提高到6522.03公顷,绿化覆盖率率由2011年的25.9%上升到38.3%,人均拥有公共绿地由2011年的9.59平方米上升至11.03平方米。
治理污染市民最受益
推进生态建设,铁腕治理大气污染,我市的生态环境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2015年12月,兰州市获得联合国“今日变革进步奖”,2016年3月荣获“中国10大最幸福城市”称号,“兰州蓝”也备受全国各大城市瞩目称赞。
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的5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最受益的还是广大市民,据省市卫生疾控部门统计,2013年至2014年冬季采暖期,全市城乡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病例和就医费用同比下降27.33%和47.4%;2014年至2015年冬季供暖期,两项指标同比下降18.18%和38.39%。
“好空气”带来了人气、商气、资金和经济的加速发展,2016年兰州中川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增幅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位;全市接待游客人数突破4000万人次,达到4121.26万人次,增长23.53%,实现旅游收入334.56亿元,增长25.54%。
市民既是治污工作的参与者,也是治污成果的受益者,好的空气质量使大家增强了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民心得到凝聚,人们更加热爱这座城市,许多人由过去一到冬季出去“躲污染”,到现在邀请朋友“游兰州”,共享清新空气和美丽蓝天。
创新监管污染治理向“机防”转变
如果你行走在街头,偶尔会看见电线杆上安装的空气微型监测器(大气网络化监测系统)。虽然大小和监控摄像头相差不大,但在它的背后,有一个太阳能电池板,还有一根用来传输数据的小天线。
记者采访时,一位技术人员从手机上便能看到城区各地的空气质量状况。他介绍说,空气质量用不同的颜色来划分,颜色越深,表示污染越重。记者看到,时值当日下午4时,安宁区某点位的PM10为32,同时,在城关区大教梁附近,PM10为35。由此可见,PM10两地相差无几。表明全市空气质量协同管控已初见成效。
目前我市正在调试的空气微型监测站,能及时掌握和判断污染起源、迁移路径,有针对性开展溯源分析和指挥调度,同时将监测数据用于基层考核,倒逼乡镇街道加强网格监管。
其实,微型监测器只是目前我市众多“机防”的一种,在历经5年的大气污染防治中,我市全面创新监管手段,从最早的“人防”逐渐向“机防”转变。如充分应用物联网技术,对重点工地安装扬尘智能监控设备,实时监测扬尘数据,并对工地10类违法违规行为自动抓拍和转办。加强无人机航拍取证,每天对地面不易发现的劣质煤、生活垃圾、枯枝落叶和农作物残留物焚烧以及扬尘污染等低空面源开展空中巡查,为监管和考核提供依据。开展网格监测和量化考核。加强预警应急响应,针对夏季臭氧污染,我市还制定和实施了专门的应急方案,特定时段采取限产、限排等措施降低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遏制臭氧反弹。尤其在冬季,我市通过提前研判分析,适时启动应急预案,没有发生重度以上恶劣污染天气。
百余条措施只为市民拥有更多蓝天
市环保局大气处副处长杨继宏说,今年,我市在全面分析研判治污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控制指标体系,确定了117项治理管控措施。
一是健全长效治污机制
在已出台8部大气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今年市上又制定了《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考核、评价和奖惩暂行办法》,启动了《兰州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修订工作和大气污染防治"1+8"地方管控标准编制,基本形成了涵盖各方面、各领域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体系和长效治污机制。
二是系统严控扬尘污染
实行了建设工程扬尘污染管控黑名单制度,对施工工地强制实行施工现场围挡、工地物料堆放覆盖等6个100%抑尘法,重点土方工地实行现场全监管,对主次干道实行地毯式吸尘、人机结合清洗、机械化洗扫、精细化保洁、调度洒水“五位一体”道路控尘措施,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7%,提升抗御沙尘风险能力。
三是大力实施燃煤清洁减量工程
2012年起,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多元投入27.818亿元(国家和省上补助4.626亿元,市区财政配套4.292亿元,社会自筹18.9亿元),利用两年时间对主城区1286台8270蒸吨燃煤锅炉实施了热电联产并网和煤改气,使原煤散烧供热锅炉退出主城区供热历史;近两年来发放财政补贴9500万元,对全市八县区95家195台2412蒸吨燃煤锅炉、煤粉锅炉、水煤浆锅炉全面实施清洁能源改造和提标治理。制定城区火电企业入厂、入炉煤质地方管控规定,对未实现超低排放的火电企业严格实行“五限”政策。制定民用散煤入市规定,主城区煤炭使用总量控制在了620万吨以内,较2011年下降38.9%。
四是加大固定源和流动源治理力度
完成4台330MW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开展石化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实施砖瓦行业整体提标治理;实施108户企业“出城入园”,其中位于城区的国电兰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异地“上大压小”搬迁工作顺利推进。五是协同防治尾气污染。淘汰黄标车、老旧车16912辆,报废和销毁高排放的摩托车、农用车22484辆,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3588辆。城区主要路段实行双尾号限行、异地牌号及柴油货车限行、重型车辆绕行制度,污染时段实行渣土车辆停运,全市工程机械实行国三准入。
同时,还启动了城区运营渣土车、工程机械和货车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兰州对蓝天的追求并没有止步。艰辛的付出,只为我们的蓝天更多,天更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