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曾是兰州多年的"心肺之患",也是一张"负名片"。冬季污染严重时,在城中看不到数十米外的建筑轮廓,从山顶上俯视甚至找不到城市的踪影。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直观地感受到兰州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曾经这样调侃:"兰州的太阳和月亮一个样,白天和晚上一个样,麻雀和乌鸦一个样,鼻孔和烟囱一个样。"大气污染也让一些兰州人想方设法离开,为的就是呼吸一口新鲜空气。
过去,许多人认为兰州的污染"不可救药"。首先是没风,年均静风率为62.7%,日均风速小于0.8米/秒,靠什么"吹"散雾霾?其次是缺水,年均降雨量不足3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800至2200毫米,生态植被覆盖率低,沙尘和浮尘频繁,怎么能有好天气?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兰州市先后开展了"蓝天计划"等整治措施,但效果始终不明显。
从2012年开始兰州坚持"反弹琵琶、冬病夏治",将过去的"冬防"行动,延长为全年常态抓、冬季重点抓、四季持续抓的工作机制,特别是进入春夏之际,瞄准影响空气质量、产生污染物排放的关键领域,铁腕推进工业减排、燃煤减量、扬尘管控、机动车尾气达标等八大治污工程,"冬病夏治",改变了过去"每到冬季污染严重就重视,一到夏季晴天就不管不问",破除"惯性思维",及早行动,对症下药。
经过几年努力,效果逐步显现,兰州终于摘掉了污染的"黑帽子",成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最为明显的城市之一,把纸上的治污规划变为真真实实的蓝天白云。
" 冬防" 没有休止符
每年3月31日,是兰州的重要时间节点,冬季供暖期结束。今年4月1日,兰州市召开"全市施工扬尘污染防治专题工作会暨冬防调度会",在入春时节召开"冬防"会议,
兰州市长栾克军在会上表示:要让"兰州蓝"永驻兰州。会上,市领导集体观看了近期部分工地扬尘污染的视频,仔细分析了污染原因,主城四区的政府和企业负责人当场表态发言。兰州开始了新一年的"冬病夏治"。
" 马甲脱了,但责任不能脱,目标没变、任务没减、措施没断、强度没降,冬季盯燃煤,夏季防扬尘。"杨彩萍是城关区酒泉路街道畅家巷社区的网格员,从4月1日开始,她就脱下了穿了一个冬天的、写有"冬防"二字的黄马甲。
网格员制度也是兰州治污措施之一。兰州把市区划成1482个网格,大到企业排污、工地扬尘,小到家庭煤炉,3000名像杨彩萍一样的网格员昼夜巡查,监管着每一处污染源。同时,实行市、区、街道三级负责人包抓,建立了网格长、网格员、巡查员、监督员"一长三员"制度,实现城市管理网格全覆盖、巡查全天候、调度数字化和应用多元化,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不留死角的工作体系。
" 春夏之交,主要检查工地扬尘;夏秋之交,严防焚烧秸秆、树叶和垃圾;全年盯住小冶炼、小铸造等高污染企业复工偷排……" 兰州市环保局副局长邢力峰是个"手机控",每隔几分钟就要刷一遍手机。在"冬病夏治"的过程中,兰州市利用遍布市区的检测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建立了包括航拍取证、驻区包抓、驻厂执法、流动监测、平台监控、视频监视、工况监督等监管的"技控"体系,环保部门一旦从"掌中"发现有监测点的数据异常,可以立即和城管、公安、街道等部门采取联合行动。
曾经网上"吐槽雾霾",如今朋友圈中"晒蓝天",这种网上的"微变化",折射出兰州人治霾治污的自信。
减排压煤在夏季完成
在兰州,有这样一个共识,"冬病夏治"重在治本除根--彻底改变不尽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生活方式。兰州工业基础是"一五""二五"和"三线"时期形成的,结构以能源、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原材料上游工业为主,重化工业占比近80%,"三高一低"型企业约占一半以上,企业工艺装备总体水平不高,80%的能耗以煤为主。
" 近5年间,最主要的减排和压煤任务都是在夏季完成的。"兰州市环保部门负责人表示。从2012年开始,兰州引导投入10亿元,对全市火电、化工、钢铁、水泥、砖瓦等高排放行业的210家企业进行深度治理,实施燃煤电厂除尘脱硫脱硝改造等项目,目前全市火电机组颗粒物排放浓度均达到国家火电行业排放限值要求,城区三大电厂污染物排放量同比下降了60%以上。同时,对194家砖瓦、铸造等企业强制停产后,提前一年完成国家"十二五"淘汰任务。
旧的产业淘汰了,新的产业要进来。兰州推动工业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市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腾笼换鸟"启动实施78户企业向兰州新区搬迁改造,促进了产业布局和城市结构的调整优化。
在压煤方面,重点减煤量、控煤质,大力调整城市能源结构。对城区燃煤供热锅炉进行"换血式"的煤改气治理。对全市重点用煤企业实行24小时驻厂监察,实行限负荷、限煤量、限煤质、限浓度、限总量的"五限"措施。改进规范城区煤炭供销体系,统一配送居民用无烟煤,对低收入家庭给予优质燃煤补贴。兰州城区现有近15万个小火炉,每处都由社区负责配发特质的"引火煤",一点就着,避免了木柴生火。
在"冬病夏治"的同时,兰州市抓住夏季有利时机,5年来新增和改造公共绿地5000多亩,用"绿色增量""生态增容"作为减污作为一项治本之策,着力构建环绕城市的绿色生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