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兰州蓝”背后的治污“武器”

来源:网络 上传:本站 时间:2017-01-03 阅读:

  黄土高原上的甘肃兰州,很长一段时间因空气污染严重而闻名于世。但近年来的强力治污已经让“兰州蓝”成为城市新名片。变化背后,离不开以下“四种武器”。

  武器之一:督查室

  在治污中,兰州把原来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合二为一。督查员们24小时不间断地督查,哪个地方没把治污措施落实好,就问责相关人员。

  敢于动真碰硬,是督查员的普遍特点。去年,兰州一个招商引资的大型房地产项目,没有严格落实防尘措施,被督查员责令停工整改,尽管施工方使出跟踪、骚扰、威胁的招数,但督查员始终不为所动。一年多后,这个工地才恢复建设,这件事一下震慑了其他工地,防尘除尘措施普遍落实到位。3年来,督查室问责了950多人,绝大多数因为治污不力。其中,兰州市环保局原局长和兰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原支队长,都因在督查中被发现治污不力而被免职。

  武器之二:“人民战争”

  在治污中,兰州规定了许多“24小时”工作制:对排放大户的驻厂监察24小时不间断,检查尾气超标车辆24小时不间断,杜绝劣质煤进城24小时不间断……这些工作都得靠人去完成。环保、工信、城管乃至纪检监察、街道社区都参与。因此,说兰州治污模式是在打一场“人民战争”也不为过。

  例如,作为一项治污措施,周五下午是兰州全民大扫除时间,几乎所有社区工作人员都走上街头,擦洗交通护栏、店铺招牌、广告牌。

  再如,兰州很多街道还设有治污“瞭望哨”。每天在人们生火做饭时的早、中、晚三个时间段,瞭望员就会到瞭望哨观察“敌情”。如果发现情况,瞭望员就会立即用对讲机通知社区网格员前往处理。

  过去辖区内焚烧树叶、垃圾的现象比较多,经过大力宣传和整治,这两年几乎绝迹,但瞭望哨还一直存在,为的是防患于未然。

  武器之三:科技治污

  判断有没有污染,靠眼睛看、鼻子嗅。方法虽然简单,却不一定靠谱。治污最终得靠科学。随着各种仪器的上阵,兰州哪个地方有污染、污染物是什么、到什么程度,都能很快检测出来。问题是,这些数据怎么才能快速传到环保人员那里?环保人员的指令,又如何立即得到执行?

  在当今时代,依靠的是互联网。兰州市环保局副局长邢力峰是个“手机控”,每隔十来分钟就看一下手机。他这样做是出于工作需要,因为手机上下载了很多个与空气质量有关的APP,有的能查污染指数,有的能查城市排名。

  记者采访时,邢力峰在手机上发现一个监测点氮氧化物指数飙升,他迅速判断出这是因为监测点附近交通拥堵导致机动车尾气排放增多,他马上在手机上发布疏导交通的指令。数分钟后,交警部门回复说,已派人到现场疏导。半个多小时后再查,监测点的污染指数果然下降了。

  不过,许多污染源在郊区、山区,怎么办?2014年,兰州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无人机航拍技术引入冬防执法中。除刮风下雨等不具备起飞条件的天气外,无人机每天都根据指令对重点污染源进行巡航。春夏之交,主要巡查工地;夏秋之交,焚烧秸秆是重点;冬防期间,主要巡查小冶炼、小铸造等高污染企业;每年巡航里程不少于1万公里。

  兰州市环保局大气污染防治处处长武卫红说,无人机一次起飞可对方圆4公里进行高清拍摄,不仅速度快,还可抓拍取证。

  武器之四:引火煤

  兰州过去污染严重,主因是烧煤多。冬季采暖期,成千上万台燃煤锅炉和小煤炉浓烟滚滚,如同给天空罩上一个“黑锅盖”。

  兰州下了狠功夫治理燃煤污染。2012年和2013年,主城区燃煤采暖锅炉全部“退役”,大多数改烧天然气,剩下的小部分改烧高效煤粉、水煤浆等准清洁能源。

  但城乡接合部、城中村、老旧楼院等不具备集中供暖条件也没有燃气的地方,群众取暖、做饭还是离不开小煤炉。

  尽管小煤炉现在烧的是无烟煤,但过去得用木柴引燃,生火时仍会产生大量浓烟。引火煤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这种掺着燃料的煤用塑料袋封着,使用时用打火机一点就着了,一点烟也看不到。

  引火煤虽小,对蓝天的贡献却不可小觑。比如东岗西路街道,现有489个小火炉,去年连卖带送的引火煤超过6000块。兰州城区现有15万多个小火炉,这么多小火炉,要是都用木柴引燃,污染得多大?据《瞭望》新闻周刊

  来源:每日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