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关注】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环保产业发展要培育新质生产力

来源:网络 上传:本站 时间:2024-08-26 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就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将新要素和新技术优化组合,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近年来,甘肃省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3年,甘肃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6.2%,优于全国平均水平9.4个百分点;细颗粒物浓度为25.8微克/立方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7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5.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水体。甘肃省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持续动力。

  当前,环保产业处于大规模基建热潮退去之后的调整周期。一方面,行业增量空间相对有限,传统环境市场需求趋于稳定,整体面临增长慢、盈利难的困境;另一方面,传统的产业模式进入瓶颈期,寻求新的增长点的难度加大。传统环保产业已进入存量资产高质量运营新阶段,环保产业正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等领域拓展,细分领域如环保解决方案、减污降碳协同化改造、废物资源循环利用、降本增效可持续运营服务等将成为产业重点形态。那么,环保产业应该如何在新的目标要求下主动作为?要发展环保产业的新质生产力,首先要向“高端化”转型,具体而言就是探索新模式、构建新业态,抓紧培育绿色新质生产力,抢占“新赛道”。

  优化绿色要素配置,开展全省排污权交易

  在探索新模式方面,环保产业要突破传统的范畴,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中“源头预防,系统保护,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聚焦区域性、流域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要求,坚持国家指导、省级统筹,加快全面开展全省排污权交易工作,并将此作为全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抓手。一是充分发挥甘肃省排污权交易试点的良好基础,按照“重点突出、逐步推进”原则,建立省、市、县三级排污权指标储备和调配机制,优化全省重大项目指标保障,形成区域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二是积极向国家争取政策支持,开展黄河上游的跨区域排污权交易国家级试点,建设黄河上游排污权交易平台,汇聚要素资源和资金。

  创新生态治理模式,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

  环保产业不仅涉及末端治理环节的减污降碳,还涉及上下游产业链上的资源、能源再生和循环利用。加快推进EOD项目开发,建立省级项目库,指导各地加快谋划实施一批生态环境关联度高、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EOD项目,组织实施总投资125亿元的4个EOD项目,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有效融合,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供应链。加强EOD项目的金融支持,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良好环境激活区域经济,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引擎。

  壮大绿色环保产业,推动环保产业集群发展

  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下,生态环境保护的内涵向着全过程减污、降碳和清洁生产延伸。立足于全省资源禀赋和基础优势,甘肃省积极落实国家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按照“大基地、大区域、大企业”带动战略,发挥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大型省属企业等资源集聚作用,积极布局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环保装备等绿色产业领域。出台绿色环保产业年度招商引资方案,编制支持政策清单,争取更多绿色环保项目在甘肃省落地。创建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形成有地方特色发展潜力的新质生产力。

  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抓好“无废城市”建设

  按照“资源化、循环化、再利用”原则,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推动产业集聚循环发展。以“无废城市”建设为抓手,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按照近期发布的《甘肃省“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指导兰州、天水、金昌、兰州新区4地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开展省级“无废城市”创建,推进工业、农业、生活等领域的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整合污染源自动监控、交通运输等数据,对固体废物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平台进行全面升级,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对省内涉危险废物企业“产废—转移—处置利用”全过程数据进行多维度、可视化智能分析展现,通过打造“科技+”现代化固体废物数字化职能监管体系,利用视频、物联、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危险废物全过程智能化监管。

  强化大气治理经济手段,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坚决打赢打好大气污染防治这场硬仗,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创造良好生态环境。深入开展重污染天气防控、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紧盯工业、燃煤、机动车、扬尘“四类污染源”,加快推进65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治理和冬季清洁取暖改造,强化机动车环境污染监管,通过建立碳普惠等市场机制减少低空面源污染,加快老旧机动车的淘汰更新和新能源车使用,多点发力、多措并举、立体施策,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改善,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进超低排放改造

  传统产业是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基石,甘肃省产业转型升级可挖掘的潜力巨大,要引导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合理布局。加大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煤炭电力等传统重化工业和传统制造业高新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围绕煤电、钢铁、水泥、焦化、燃煤锅炉等行业和领域超低排放改造要求,已谋划确定项目8类152个,高质量推进酒钢、榆钢、兰鑫钢铁超低排放改造,推进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开展白银公司和金川公司有色冶炼行业深度治理,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

  深化碳排放权交易,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环保产业要真正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抓住“双碳”目标带来的发展机遇,实现碳价值管理与业务发展的相互赋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政策工具,甘肃省生态环境厅指导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的行业企业做好登记开户、配额履约等工作,结合国家自愿减排碳市场的建设情况,积极做好甘肃省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CCER项目的开发储备工作,推进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建设和相关碳金融工作。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外向型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在欧盟碳关税对供应链上下游影响加剧的背景下,甘肃省围绕强链、补链、延链,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配套服务,进一步提升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西移的竞争力,构建“引领国内、对标国际”的绿色低碳供应链、配套链,形成内联国内、外接亚欧的装备制造中心和低碳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