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深改委重磅文件:
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
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要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坚持先立后破,完善能耗双控制度,优化完善调控方式,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建设,健全碳排放双控各项配套制度,为建立和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积极创造条件。
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可以有效避免能源总量控制的局限性,是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时俱进推动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制度保障。在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的同时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并且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绿色空间。
02
中央召开高规格环保大会:“双碳”目标是坚定不移的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7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这也是时隔5年后,中国再次召开最高规格的全国性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此次大会总结了过去十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指明了未来五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这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是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又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实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发展,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指出,我们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
习近平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
03
中美携手,发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
中美两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今年中美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保持密切沟通回归合作,为全球气候行动注入新动能,对全球气候治理有着重大且积极的影响。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和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分别于2023年7月16—19日在北京、11月4—7日在加利福尼亚阳光之乡举行会谈。
11月15日,中美两国元首会晤,就两国关系以及世界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坦诚交换意见;同日,两国发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
根据这份总共25点的声明,中美双方重申致力于合作并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危机,并宣布启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工作组将聚焦联合声明和联合宣言中确定的合作领域,包括能源转型、甲烷、循环经济和资源利用效率、低碳可持续省/州和城市、毁林以及双方同意的其他主题。
04
CCER市场即将重启,顶层设计政策密集发布
自从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之后,为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碳减排,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重启的呼声也日益高涨。2023年陆续出台系列配套政策,为此市场的重启做好充分准备。
10月19日,生态环境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明确组织建立统一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和交易系统,提供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集中统一交易与结算,这是保障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有序运行的基础性制度。
10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包括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等4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作为自愿减排项目审定、实施与减排量核算、核查的依据。
《关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有关工作事项安排的通告》,则公布了暂定的CCER登记、注销、统一交易与结算机构。
此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和结算规则(试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规则(试行)》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与实施指南》等文件纷纷制定。CCER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要补充,此次重启是市场多年期盼,意义重大。
05
可再生能源绿证核发全覆盖,推动绿色电力消费
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将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常规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海洋能发电等已建档立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生产的全部电量核发绿证,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
《通知》中提到,绿证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是认定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消费的唯一凭证,可交易绿证除用作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凭证外,还可通过参与绿证绿电交易等方式在发电企业和用户间有偿转让。
12月13日,国家能源局在京召开绿证核发工作启动会,12家申领绿证的发电企业和10家绿色电力用户代表现场获颁国家能源局核发的首批绿色电力证书。
国家能源局首批核发绿证约1191万个,涉及项目1168个、发电企业755家。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不断攀升,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后,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证供应市场。
绿证核发对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具有重要意义,还将推进产品碳足迹管理等工作。
06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提升新能源支撑能力
自从2021年3月15日中央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这个论述以来,如何提高新能源占比,推动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成为电力系统改革的重要议题。
2023年,新型电力系统文件密集出台,总体架构和重点任务逐渐清晰。
今年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关于加强新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提出了27条意见和建议。并对如何夯实新型电力系统稳定基础,如何加强新型电力系统全过程稳定管理,如何构建稳定技术支撑体系,都提出了详细的部署。
6月,国家能源局组织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全面阐述了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理念、内涵特征,制定“三步走”发展路径,并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总体架构和重点任务。
7月,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更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该《指导意见》抓住我国能源转型的核心问题——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以电力系统的转变来适应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和新形势下能源转型的迫切需要。
07
《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发布:支持甲烷减排项目开展CCER交易
近年来,国内外就控制甲烷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意义达成共识,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实际行动。中国也不断出台和实施甲烷减排相关政策。
11月7日,生态环境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印发《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中国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甲烷控排基础能力,规范重点行业甲烷排放,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强甲烷排放控制领域的国际合作,综合多项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甲烷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具有增温潜势高、寿命短的特点,主要来源于煤炭、油气生产、农业和废弃物处理等领域。甲烷减排不仅能够应对气候变化,对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人体健康等也有益处。
《甲烷方案》是我国开展甲烷排放管理控制的顶层设计文件。文件提出,要创新完善经济激励政策。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甲烷利用和减排项目开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鼓励甲烷排放控制工程项目开展气候投融资。
08
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过50%,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重要贡献
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年内连续突破13亿、14亿大关,达到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首次超过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3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三分之一,成为保障电力供应的新力量。这折射出我国能源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多元绿色发电供应体系基本形成。
此外,我国新能源产业全面发展,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重要贡献。2022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超过51%。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全球第一,保有量超过1800万辆、占世界一半以上。全面停止新建境外燃煤电厂,供应了全球50%的风电和80%的光伏设备。我国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安排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专项资金超过12亿元人民币,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09
《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发布,选择100个城市和园区试点
11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方案》提出,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聚焦破解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到2025年,试点城市和园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试点范围内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基本构建,一批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举措和改革经验初步形成,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发展基础、不同产业结构的城市和园区碳达峰路径基本清晰,试点对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逐步显现。
《方案》还明确,首批在15个省份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试点城市建设主体原则上为地级及以上城市,试点园区建设主体为省级及以上园区。
10
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2021年7月16日,万众期待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首批2000多家电力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
两年后的12月23日,在“2023中国可持续投资发展论坛”上,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表示,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截至今年11月30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4.23亿吨、235.7亿元。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运行框架基本建立,各关键环节初步打通,已经实现预期目标。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对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01
COP28达成“摆脱”化石燃料的《阿联酋共识》
12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超时”一天,于阿联酋迪拜闭幕。当日,198个缔约方围绕《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气候损失和损害资金、公平公正转型等多项议题达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阿联酋共识》。
此次气候大会达成了首个摆脱化石燃料的协议,但该协议并未强制要求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会议的最终文本呼吁“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在能源系统中摆脱化石燃料,在这个关键的十年里加快行动,以便在科学的指导下,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值得一提的是,COP28为气候行动总计筹集了超过850亿美元资金,并就气候损失与损害基金达成历史性协议,该基金目前已开始运行。
法新社称,这是联合国气候峰会举行近30年来,各国首度一致同意将从化石能源转型。COP28峰会主席苏尔坦·贾比尔表示,阿联酋对在促成史上第一个呼吁摆脱化石燃料的气候协议中所发挥的作用“感到自豪”。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在闭幕仪式上表示:“虽然我们没有在COP28翻过化石燃料时代篇章,但达成的成果是结束化石燃料的开始。”
02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2023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年
世界气象组织11月30日在COP28气候峰会开幕当天发布暂定版《2023全球气候状况报告》,并宣布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另外,2015年到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9年。
截至10月底的数据显示,这一年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1850-1900年)的基线高出约1.4摄氏度。世界气象组织警告说,今年早些时候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会在明年让高温天气加剧。
报告显示,温室气体水平创历史新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已比工业化前时代高出50%。海平面上升创历史新高,而且还在加速上升。在未来,洪水、野火、冰川融化和热浪的发展趋势将令人担忧。
世界气象组织呼吁参加COP28的全球领导人采取更多行动,保护人们免受气候灾难,要求发达国家兑现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的承诺,并提出明确计划,表明他们将如何兑现到2025年将适应资金增加一倍的承诺,从而让每个脆弱的发展中国家都能得到所需支持。
03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正式生效,引发各国不满
2023年1月1日,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正式生效。IRA提供近3700亿美元的补贴及税收优惠,旨在加速推动美国本土电动汽车和清洁能源等产业发展。
在实施的第一年,IRA极大地推动了美国清洁能源经济的发展,并在国际上掀起了一场清洁能源补贴竞赛,对全球清洁能源产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外部团体估计,签署一年以来,《通胀削减法案》中的清洁能源和气候条款就创造了超过 17万个清洁能源就业岗位,各公司已宣布了超过 1100 亿美元的清洁能源制造投资。美国劳工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分析,到 2030 年,该法案将帮助美国风力发电量增加两倍,太阳能发电量增加八倍,并增加近 150 万个就业岗位,为经济带来 2500 亿美元的收入。
这项法案自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以来,就遭到了来自各个国家的不满。尤其在欧洲内部引发担忧和不满,他们认为,美国的IRA通过补贴挖走欧洲制造业,带来不公平竞争。
04
欧盟启动全球首个碳关税机制,或开启气候贸易新时代
2023年5月16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法规案文在《欧盟官方公报》上公布,正式成为欧盟法律,并于5月17日生效。这使欧盟成为全球首个征收“碳关税”的经济体。
CBAM是指欧盟对从境外进口的钢铁、水泥、铝、化肥、电力和氢能等特定产品额外征收碳边境调节费用的贸易措施,将于2023年10月1日起试运行,过渡期至2025年底,2026年到2034年逐步全面实施。
CBAM的实质是要求其他贸易国进行与欧盟对等程度的减排,欧盟或借此设立非贸易壁垒,建立其产业竞争新优势,并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掌握“定价权”,这或引发国际贸易新冲突点。CBAM忽视他国利益诉求和政治关切,与WTO等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缺乏有效连接,对全球气候治理框架构成挑战。
此举引发其他国家效仿,12月18日,英国政府表示,英国将从2027年起对部分产品征收新的碳进口税,以帮助保护英国制造商,并匹配欧盟的类似措施。
05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发布,提出“具有气候韧性的发展”
2023年3月20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气候变化2023》,这份报告是IPCC第六次评估周期的最后一份评估产品。这份由当前世界最顶级的气候科学家共同撰写的报告整合了自2018年以来IPCC发布的三份工作组报告以及三份特别报告的调查结果,以对当前气候紧急状况与应对方法做出权威和科学的评估。
报告指出,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不平等且不可持续的能源和土地使用导致全球气温持续上升,现在已经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了1.1摄氏度。这导致极端天气事件愈加频繁和强烈,使全球各个地区的自然和人口日益陷入危险之中。随着气候变暖加剧,粮食和水不安全将会日益严峻;如果这些风险与大流行病或冲突等其他不利事件同时发生,将变得更加棘手。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气专委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具有气候韧性的发展”,实现气候韧性发展,需要将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结合起来。
06
欧盟达成里程碑协议,2035年起禁售化石燃料新车
3月28日,欧盟成员国最终达成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批准从2035年起禁售化石燃料新车。
经过讨论,欧盟27国达成妥协,允许2035年后销售使用可再生合成燃料(e-fuel)的汽车。同时欧盟同意在一项单独的提案中对生产合成燃料汽车做出进一步的承诺,该提案应在2024年秋季通过。
这项协议重申了阶段的和最终的减排目标:与2021年的水平相比,从2030年到2034年,新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55%,新货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50%;从2035年起,新车和货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减少100%,即实现零排放。
欧盟传统燃油车退市将引发消费者、汽车行业生态的巨大变化,是碳中和目标下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重要体现之一,将给全球汽车业发展带来空前的挑战和机遇。
07
国际能源署:2023年太阳能投资首超石油
5月25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了《世界能源投资2023》报告,报告显示,随着清洁能源迅猛发展,2023年全球对太阳能的投资有望首次超过对石油生产领域的投资。
报告指出,到2023年,全球能源投资预计约2.8万亿美元,其中化石能源的投资则约为1万亿美元,而有超过1.7万亿美元将用于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和存储等清洁能源技术。其中,2023年太阳能产业投资将首次超过石油,预计全年有3800亿美元投入太阳能产业,3700亿美元投入石油生产领域。
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Fatih Birol) 表示:“清洁能源正在迅速发展,比许多人意识到的要快。这在投资趋势中很明显,清洁技术正在摆脱化石燃料。”比罗尔同时指出,历史上第一次太阳能投资额高于石油生产投资额,这可能是象征性的,但它非常重要,因为它显示了潮流的转变。
08
欧盟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净零工业法案》等陆续发布
俄乌冲突使欧洲更加坚定了摆脱单一能源供给和加速能源转型的决心,2023年多项加速能源绿色转型计划相继发布。
2月1日,欧盟正式推出《绿色协议产业计划》(The Green Deal Industrial Plan),该计划基于建立可预测和简洁高效的监管体系、加快获得融资的速度、提升绿色转型技能以及发展有弹性的供应链开放贸易四大支柱。
10月9日,欧盟理事会的通过修订后的”可再生能源指令“和 ReFuelEU 航空法规,标志着欧盟“Fit for 55”立法方案的最后两个支柱也搭建完成,欧盟现在拥有涵盖所有关键经济部门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目标。根据新的可再生能源指令,欧盟将在2030年前将可再生能源在整体能源消耗中的占比从之前的32%大幅提高到42.5%,并额外增加 2.5% 的指示性补充,以实现 45% 的目标。
11月13日,欧洲议会和代表欧盟成员国的欧盟理事会就《关键原材料法案》的共同文本达成一致,该法案为战略原材料供应链上的本土产能设定了明确的基准。
12月7日,欧盟理事会表示已就《净零工业法案》草案达成一致立场,该法案提出,到2030年,欧盟将在本土生产制造其所需净零技术产品的40%,包括太阳能光伏板、风力涡轮机、电池等。该立场文件还扩大了非战略性净零技术清单,将与生物技术相关的气候和能源解决方案等包含在内。
09
全球ESG新标发布,2024年1月1日正式生效
2023年6月26日,经过一年多的全球意见征集和修改之后,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正式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可持续发展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 IFRS S1》和《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 IFRS S2》两份ESG信披准则。
此外,ISSB 还发布了随附的指南、结论依据、效果分析、项目摘要和反馈声明。此次正式发布这两份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披准则将于2024年1月1日正式生效。
截至目前,来自全球64个司法管辖区近400个组织已承诺推动ISSB气候相关准则的采纳和使用。其中包括140多家公司、70多家机构投资者、40多家专业会计和审计机构、25家监管和标准制定部门,以及代表全球数千家公司的企业团体和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20万亿美元的投资机构团体。
至今,新加坡、澳大利亚、中国香港、日本以及南美洲和非洲部分国家的市场监管部门,已经或正在就采纳ISSB准则展开行动。
10
可控核聚变进入新时代,一年之内实现三次净能量增益点火
2023年7月30日,美国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再次实现了聚变点火,当时其光束向目标传递了相同量的能量(2.05 兆焦耳),但这一次,由此产生的内爆导致同位素在融合成氦时释放能量,产生比太阳核心高六倍的温度,并产生了 3.88 兆焦耳的聚变能,比输入能量增加了 89%,创下历史最高。
10月,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再次成功“点火”两次,即实现可控核聚变净能量增益,让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多于这一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至此美国科学家成功将点火次数增至四次。
这些点火实验中,NIF不仅实现了净能量增益,效率与精度也在不断提高。其中10月30日最新的一次实验再刷记录,其输入能量首次达到2.2兆焦,3.4兆焦耳的输出能量也位列历次点火实验第二。NIF向实现数十兆焦耳甚至更高产能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自去年12月13日以来的一年之内,美国可控核聚变实验四次实现净能量增益。这一系列成就标志着人类在核聚变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也为清洁能源的未来点燃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