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复苏发展。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会全力以赴。”作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有力抓手,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助力国家和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工具,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也将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中国人民银行一直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工作,扎实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经过多年探索,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思路,并积极推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工作。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引导绿色投资、促进产业绿色转型、优化能源结构、支持污染防治、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助力绿色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本刊特别策划专栏,约请相关业内人士分享金融助力绿色发展的实践、成效和经验,就金融如何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进行探讨。
作者|冯宗敬「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副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5期
甘肃省金融系统立足省内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实际,聚焦绿色金融“三大功能”“五大支柱”,以兰州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为示范引领,积极为全省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凝聚金融共识、贡献金融力量。
绿色金融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甘肃实践
深化绿色金融标准应用。加大对《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原则》等绿色金融标准在全省的宣传推广力度。酒钢集团以单位产品废水零排放为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成功发行规模为13.35亿元的全国钢铁行业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债权融资计划,对全省高碳行业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兰州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制定发布《兰州新区绿色项目认证及评级办法(试行)》《兰州新区绿色企业认证及评级办法(试行)》,成立西部绿色认证中心开展在线认证评级,为试验区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的科学认定与精准识别提供了基础性、标准化的制度安排,助推了绿色产融高效对接。
强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组织甘肃省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培训班,邀请国内绿色金融领域专家学者聚焦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和碳核算、碳交易市场与碳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专题解读和培训,助力全省金融机构提升环境信息数据治理和环境风险管理能力。兰州新区探索在政府、金融机构、重点企业层面开展区域环境信息披露。组织试验区5家金融机构参与环境信息披露试点,结合全省绿色金融评价结果,重点在绿色金融发展基础较好的定西市、天水市开展地方法人银行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试点,为全省范围内分层次、有侧重地开展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积极配合省政府制定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方案》《甘肃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将绿色金融理念融入地方发展规划,为甘肃省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提供金融智慧。加大对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的宣传推广力度,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优先满足绿色产业、低碳领域多元化的融资需求。截至2021年末,全省绿色贷款余额达2529.19亿元,同比增长10.64%,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0.58%,进一步筑牢了全省经济绿色发展底色。试验区制定印发《兰州新区绿色金融发展奖励政策(试行)》《兰州新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助政策(试行)》,以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费用补贴、创新奖励等政策措施,加大对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和绿色中介组织的引进培育力度,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企业、绿色项目高效流动。
加强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在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组织体系的基础上,全省金融机构创新推出“光伏贷”“风电贷”“节能贷”“陇药通”等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探索金融支持绿色矿山、绿色建筑、垃圾发电等创新模式,有力地支持了绿色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全省绿色债券品种不断丰富,既有绿色金融债券、绿色市政债券,也有绿色ABS、绿色中期票据、可持续发展挂钩债权融资计划等创新产品,有效拓宽了绿色产业融资渠道。加强科技赋能,兰州新区建设并不断优化“绿金通”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绿色项目认定评级、融资需求发布以及与金融机构融资对接提供全方位、一体化服务。自2020年12月上线以来,“绿金通”平台已注册企业1031家,提供金融产品115种,实现融资102.05亿元。兰州新区在全省率先建立绿色金融行业自律机制,开发以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环境权益为载体的融资工具,在环境权益交易、碳汇指数保险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突破,形成了一批有借鉴推广意义的创新经验,绿色金融试点的示范辐射效应持续显现。
依托智库平台促进交流合作。汇聚全省绿色金融智力资源,成立甘肃省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色金融研究中心、碳金融与绿色发展实验室,形成“一委一中心一实验室”的绿色金融智库体系,为甘肃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搭建产学研用对接平台。有效发挥绿色金融智库平台在人才培养、课题研究、产品研发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开展绿色金融专题培训、创新案例评选、理论政策研讨以及绿色金融知识“下基层”“进校园”等活动,着力推动绿色金融能力建设。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20(甘肃)》《生态资源资本化实践路径》等研究成果的宣传交流和转化应用,为全省绿色金融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提供了有力支撑。
“双碳”目标下甘肃绿色金融发展的战略基点
自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后,围绕“双碳”目标的系列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任务表、路线图愈加清晰和完善,为绿色金融赋予了新内涵、部署了新任务,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也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结合甘肃省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如何在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同时,抓住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重大机遇,培育发展新优势新动能,亟须找准绿色金融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着力点。
发挥风光能源优势。能源绿色低碳化发展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甘肃省新能源可开发量整体位居全国前列,风能发电技术开发量居全国第4位,光伏发电技术开发量居全国第5位,同时甘肃省国土面积居全国第7位,有大片的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可以用于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新能源开发利用空间巨大。截至2021年末,全省发电装机容量为6152.38万千瓦,以风电和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装机占比达46.65%,全省完成发电量1932.41亿千瓦时,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达22.68%,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在“双碳”目标下,甘肃省新能源产业将迎来“无限风光”,有利于打造我国西部重要的能源转型示范区和新能源生产基地。
挖掘生态资源效益。甘肃省东西横跨16个经度、1600多公里,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交会处,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也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首倡之地”,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生态资源十分丰富。在“双碳”目标下,加快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是甘肃省人民在“绿色之变”中逐步实现“富足之变”的必由之路。
激发低碳转型潜力。长期以来,甘肃省资源能源型经济特征明显,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能效水平偏低问题突出,经济全面低碳转型任务重。近年来,甘肃省坚持把转方向调结构、发展实体经济、培育新动能改造旧动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五篇文章”一起做,作出构建十大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全省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8年末的18.3%稳步提升至2021年末的27%。特别是在“双碳”目标的刚性约束和对产业升级的倒逼作用下,甘肃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对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目标任务全面落实等作出一系列规划和部署,将打开全省绿色低碳发展新空间。
“双碳”目标下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路径选择
以系统思维构建政策协同支持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在坚持全国统筹的前提下,围绕甘肃省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加强系统性谋划,实现财税、金融、产业、环境等政策的整体性协同推进,激发绿色金融支持“双碳”工作的内生动力。在财税政策方面,加大税收优惠、财政贴息、风险担保与补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积极营造绿色发展和绿色金融良性互动的政策环境。在金融政策方面,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导向作用,持续完善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在产业政策方面,以“双碳”目标为约束条件,完善绿色项目评价标准,构建绿色低碳项目库,为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进入夯实载体基础。在环境政策方面,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和沟通协作,全面、准确收集企业环境信息和碳排放数据,进一步完善企业环境信息集成和共享机制,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以及金融机构投融资和风险管理提供决策支撑。
稳妥做好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立足国情和省情,加强同政府部门沟通协作,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防止“一刀切”限电限产或运动式“减碳”对全省金融资产质量带来的不良冲击。加强对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绿色金融支持政策的宣传,鼓励金融机构围绕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碳减排技术等领域加大项目储备力度,积极对接绿色低碳融资需求,引导资金向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领域流动。鼓励金融机构加快转型金融研究,加大对全省有色金属冶炼、钢铁、石化、电力等高碳产业低碳转型的关注力度,探索采用特定行业、产品碳排放强度指标、能效指标等方法,准确区分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经济活动,提升金融对全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支持的精准度,增强对低碳转型风险的评估和管理能力。
推动能源结构有序转型。能源领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基于甘肃省风能、太阳能资源优势,集中金融资源支持建设以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和消纳体系,推动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鼓励金融机构支持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利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租赁、特许经营权质押以及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绿色产业基金等,满足新能源产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促进绿色低碳能源产业体系发展。
促进绿色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如何在“双碳”目标下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绿色普惠金融是重要抓手。在前期全省开展金融支持循环农业和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绿色农业保险等绿色普惠金融业务的基础上,亟须有效破解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共同面临的政策支持不足、信息披露不健全、风险成本高的发展瓶颈问题,加大科技赋能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力度,将绿色金融标准、绿色金融规则嵌入普惠金融全过程。引导绿色金融资源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县域经济、大众绿色消费等具有绿色发展潜力和带动效应的领域,提升绿色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服务精度和支持力度,引领社会各阶层和群体积极参与绿色经济、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产生更为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促进甘肃省高质量发展中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关键是要打通生态资源进入生产要素体系的制度通道、交易通道和产业通道,将甘肃省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甘肃省亟须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及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的机遇,以兰州新区为重点带动全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紧盯“双碳”目标,基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确权登记、交易机制建设,有效发挥金融功能,积极开发碳排放权、碳汇、排污权、用能权、水权和土地权益等环境权益融资工具,探索开展生态保护补偿融资机制创新,持续深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甘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