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报告发布会于2月26日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国绿色债券市场2018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由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发布,《报告》由英国政府“加速气候转型合作伙伴项目”资助,并得到了汇丰银行支持。
中国的绿色债券市场在2018年稳步前行、亮点突出。《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仍是全球绿色债券市场的第二大发行来源,符合国际绿色债券定义的中国绿色债券发行额达到312亿美元,约合2103亿元人民币,与2017年的235亿美元相比增长了约33%,且符合国际绿色债券定义的债券占比逐渐提升。中国绿色债券的募集资金投向广泛领域,按气候债券分类方案划分,投向低碳交通领域的募集资金占比最大,占2018年发行总额的33%。
值得一提的是,在政策推动和市场支持下,2018年,中国的绿色债券市场在产品和发行渠道方面有了进一步创新,诞生了第一只来自中国轨道交通企业的离岸绿色债券、第一只来自中国铁路部门的绿色公司债以及第一只由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作为基础资产的绿色ABS。
中国绿债发行规模世界第二
尽管2018年债券市场经历了诸多压力的挑战,但中国的绿色债券市场稳步前行。《报告》显示,在上述312亿美元的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中,由中国发行人在境内和境外市场共发行的绿债约309亿美元,并有约2.08亿美元的绿色熊猫债。另外,中国第一笔根据国际《绿色债券原则》贴标的绿色贷款为1770万美元。
事实上,《报告》提出,如果纳入那些仅符合中国国内定义的债券,2018年,来自中国的贴标绿色债券总发行量达到4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26亿元,同比增长12%。
目前,中国仍是全球绿色债券市场的第二大发行来源,占全球发行量的18%。从全球范围看,来自美国的发行人发行了341亿美元的绿色债券,而法国以142亿美元排名第三位。
与此同时,2018年,不符合国际定义的中国绿色债券在减少。由于缺乏透明度、将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于发行人一般用途和被国际定义所排除的项目融资等原因,一些在中国国内被认为是绿色的债券并不能被国际投资者认可。《报告》显示,由于信息披露不足而被排除在外的中国绿色债券在2018年占所有被排除的债券的比例下降至2%。业内人士认为,这表明中国绿色债券的透明度有了显著提高,也反映出监管部门已加强了对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的监管。此外,不符合国际绿色定义项目的债券投资规模在下降,将募集资金投向企业营运资金的绿色债券在增加。
低碳交通领域“吸金”最多
从发行机构看,金融机构是2018年绿色债券发行的主要组成部分,连续第三年位列规模最大的发行人类别。2018年,兴业银行(17.860, 0.00, 0.00%)绿债发行量占当年中国发行绿债总量的23%,是中国最大的绿债发行人,也是全球第二大发行人。
2018年,21亿美元等值的绿色ABS发行。业内人士称,中国绿色ABS募集资金的使用涵盖各种绿色领域,如可再生能源、低碳建筑、水管理和低碳运输,未来增长潜力显著。
中国绿色债券的募集资金投向广泛领域。《报告》显示,从资金投向上看,按气候债券分类方案划分,低碳交通是资金投向的最大领域,占比33%;能源是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的第二大投向领域,占比约28%。
从发行市场看,近四分之三的国内绿色债券在中国银行(3.840, 0.00, 0.00%)间债券市场上发行,73%的国内绿色债券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进行交易。相比之下,上市企业和非上市企业所发行的绿色债券、绿色ABS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发行。
绿色金融政策框架持续完善
2018年,一系列推动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完善的政策出台,包括加强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使用的监管,将绿色债券和绿色贷款纳入MLF(中期借贷便利)担保品范围,将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结果纳入银行宏观审慎考核等。
2018年3月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监督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和《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信息披露规范》,要求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季度报告和年度报告应重点说明报告期内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制定了信息披露报告模板。
2018年6月份,人民银行宣布,MLF担保品范围,将绿色债券作为合格抵押品。分析人士认为,这次扩大MLF担保品范围,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
交易所层面也制定了相关政策,积极推动企业绿色债券发行。2018年7月份,上交所发布了公司债券优化融资监管指南和持续融资监管指南,进一步完善对包括绿色债券在内的债券融资监管。2018年8月份,上交所发布业务问答,明确绿色公司债券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融资监管要求。
此外,《报告》提出,除致力于统一国内外的绿色债券标准并与国际最佳实践保持一致外,中国相关部门还积极引领一系列绿色倡议。2018年11月份,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和伦敦金融城在伦敦共同发布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并组织多国大型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签署工作。据了解,计划中的工作包括开发投资项目的碳排放和其他环境影响评估工具、“一带一路” 绿色项目库和环境法律法规库、 “一带一路”绿色投资案例等。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杨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