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越来越达成一个共识:经济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被人们所接受和实践,绿色金融就是可持续理念下的产物。
2007年欧洲投资银行(EIB)发行全球第一只绿色金融债券以来,从欧美到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迅速,资金规模越来越庞大。仅从中国来看,第一财经获得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6-2018年绿色金融债券(含ABS)境内发行累计6277.88亿元,境外发行累计1156亿元,合计7433.88亿元。其中,2018年全年境内外发行的绿色债券规模达2634.7726亿元,同比增长6%。
“绿色金融在中国的发展潜力巨大。过去几年,绿色金融主要是支持大型的绿色项目,如新能源、地铁、污水和固废处理等,这些领域还会继续快速发展。但未来的一个新的重点,应该是发展绿色消费。消费者有了绿色偏好,绿色产业需求就会更大,金融支持绿色产业的空间也会更大。用金融工具撬动绿色消费,也会反过来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在上周于香港举办的亚洲金融论坛上,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下称“绿金委”)主任马骏接受第一财经专访表示,他看好绿色消费将带动绿色金融的发展。
第一财经:绿色金融从前仿佛只是一个观念、一种情怀,现在它成为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比如,绿色信贷业务已经占许多银行业务的10%-20%,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等工具也正在成为重要投资类别。央行副行长陈雨露曾在讲话中表示,中国绿色金融走在了全球的第一方阵。这具体指哪些方面?
马骏: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时间不长,但由于政策大力推动、市场需求巨大,很快就在许多领域走在全球前列。如何来理解陈行长所说的第一方阵?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处于世界前列。绿色债券在中国境内起步并不早,晚于EIB发行的第一支绿色债券差不多近十年。但由于中国境内市场巨大,2016年中国境内起步发行绿色债券,当年数量就达到83只,占全球总发行量近四成,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三年来,中国绿色债券在境内外发行累计7433.88亿元。2017-18年,由于美国绿色按揭证券化资产发行量跃升,按在本国境内发行量来计算,美国排名第一,中国排名第二。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机制设计是国际领先的。第一,我们有国家级的绿色债券标准,别的国家和地区现在还没有国家标准,基本是在自愿基础上采用国际行业协会的标准;其次,中国的绿色债券有比较严格的认证要求,而且90%多的绿债发行者经过了第三方认证,这个比例高于国际上60%左右的认证比例;另外,我们有对绿债筹集资金用途的管理和环境效益披露的强制要求,这一要求也高于许多其他市场。
我国的绿色基金也发展得很快。最近三年,按照基金业协会的统计,中国发起了400多只绿色基金,事实上真正涉足绿色领域的基金可能比这个数据还要多,因为这个统计只是对有“绿色”或类似名字的基金进行统计。事实上有许多基金投了绿色领域,但没有在名字上显示出来。所以说,绿色基金的量很大,这也是我国绿色金融的一大亮点。
在绿色信贷的许多方面,中国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2013年中国就有绿色信贷的统计标准,是全球最早的统计标准,连续五年都有统计数字,包括绿色信贷的余额、绿色信贷的环境效益等等。尤其重要的是,我们的数据已经可以证明绿色信贷的违约率明显低于一般信贷,这为我国考虑降低绿色信贷风险权重提供了重要依据。最近几年,人民银行、地方政府推出了绿色再贷款、绿色MPA以及对绿色信贷的贴息、担保等激励机制,湖州推出了绿贷通等降低绿色信贷信息壁垒的创新举措,各地还在积极探索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环境责任保险等与绿色信贷配套的工具,这些政策和产品的创新在国际上还都是很少见的。
除此之外,我国在银行的环境压力测试、绿色金融的评价体系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国际瞩目的成果。最近由中国绿金委和伦敦金融城共同发起的《“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也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第一财经:短短几年来绿色金融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具体来说,目前中国推动的绿色金融是指对哪些领域的金融服务?
马骏:国家文件对绿色金融是有明确定义的。2016年在七部委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对绿色金融的含义进行了解读,就是指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提供的金融服务。
简单地说,绿色金融就是要支持有环境效益的经济活动。而环境效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治理环境污染,二是应对气候变化,三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治理环境污染是指治理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解决食品安全等问题,绿色金融要支持解决这些问题的项目。
应对气候变化主要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碳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能源转型,用清洁能源(如光伏、风能等)替代碳排放强度高的化石能源;另一种就是提高能效,来降低碳排放。能源转型和能效提升同时也能大幅度降低空气污染。目前在工业节能、汽车节能等方面已经有很大进展,未来在建筑方面还有巨大的提升能效的空间,比如可以通过设计改善采光,可以用冬暖夏凉的建筑材料,还可以多用节电的空调和冰箱等。绿色金融要支持清洁能源和各类能效项目。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资源循环。比如水的循环利用、塑料的循环利用、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将厨余垃圾做成饲料等,都是典型的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可以达到节约资源、降低污染、减少碳排放等多重目标。
当然,绿色金融可覆盖的领域还有许多,包括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等,不过在这些领域的bankable project(有经济效益的项目)还不多。
第一财经:现实中我们发现一种情况,就是人们有时把经济发展与绿色环保可持续对立起来,只要经济效益而破坏可持续发展的状况时有耳闻。在绿色金融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有哪些短板需要去补?
马骏:虽然我刚才提到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几个在国际领先的领域,但我们在发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其实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ESG投资等领域,我们与欧洲、英国等市场还有较大的差距,在绿色消费方面我国的绿色金融还基本没有介入。
具体来说,联合国负责投资原则组织(PRI)有两千多个机构投资者会员,但目前中国的参与机构只有二十个,与我国绿色金融的体量不相匹配。我国许多机构投资者还不了解ESG投资的理念和方法,真正能够计算投资组合环境表现、进行披露的机构可能只有一两家,而这在英国、欧洲已是非常普遍的。另外,我们的绿色股票指数虽然已有40个,但绿色指数产品的比重仍然十分低,可能不到欧洲的1/10。我国机构投资者对绿色资产的分析能力和对企业绿色表现的影响力比欧洲还要弱很多。这些问题,与我国机构投资者高管的ESG理念不足有关,这受到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缺失、第三方分析能力有限等问题的制约。我很高兴地看到,基金业协会最近发布了绿色投资指南,其中借鉴了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的许多好的国际做法,这对推动机构投资者绿色化来说是重要的一个起点。
绿色金融的另外一个短板是绿色金融尚未有效支持绿色消费。我国绿色消费刚刚起步,但潜力巨大。从长期来看,未来绿色建筑涉及到的融资量(包括给绿色开发商的贷款和债券融资,以及绿色按揭贷款)可能会是每年几万亿人民币的数量级,可能超过其它领域绿色金融融资量的总额。另外,以后新能源汽车和节能家电的消费量也会逐步赶上乃至超过传统汽车和非节能家电的消费量。未来的绿色信贷和其它绿色金融产品中,会有很大一个板块是绿色按揭、新能源和节能汽车贷款以及给绿色家电的贷款。
绿色金融还有一个短板是如何服务小微企业的绿色活动。过去几年,绿色金融业务主要是大中型金融机构与大中型企业对接,这个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至中小微企业。
第一财经:面对这些问题,金融机构应该如何去做来实实在在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你有哪些建议。
马骏:金融机构应该加大力度开发支持绿色消费的金融产品。首先是要解决这些消费服务和产品的绿色贴标问题。此外,还要研究绿色消费信贷的不良率是否低于非绿产品消费信贷的不良率。英国已有数据证明,绿色按揭的不良率低于非绿按揭的不良率。由于风险较低,金融机构就可以降低绿色消费信贷的利率,从而达到激励绿色消费的效果。而绿色消费被刺激之后,又会创造更多的绿色消费及贷款需求,形成正向循环。一些政府的激励措施,如绿色再贷款和绿色贴息,也应该用于支持绿色消费信贷。我认为,绿色消费和绿色金融相结合,将成为绿色金融发展的下一个蓝海。
另一个方面,绿色金融未来要推广至大量的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微企业,才能逐步做到绿色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全覆盖。银行给小微企业的贷款一般都不是项目贷款,而是流动资金贷款或给企业主的个人贷款,因此传统的以项目是否绿色来界定绿色信贷的做法就不适用。下一步,要解决如何界定绿色小微企业的问题。我考虑,是否可以从小微企业所从事的主业、绿色产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是否使用绿色供应链、是否有污染记录等维度来界定。一旦某个小微企业被界定为绿色企业,这家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就应该界定为绿色信贷。
第一财经:目前香港也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你的一个新的头衔是香港绿色金融协会主席。内地与香港两地之间的绿色金融发展有哪些领域可以共通共融互相促进?
马骏:香港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开放性金融市场,有绿色偏好的许多国家的投资者聚集在香港。这次在香港召开亚洲金融论坛期间,人民银行、香港金管局和香港绿色金融协会共同组织了57家内地潜在绿色债券发行机构到来香港,了解香港的绿债市场情况。这两天他们一直都在开会,见投资人、承销商,内地与香港的金融监管部门也积极推介了香港的绿色金融市场。
2018年前三个季度,在香港发行的绿色债券达80亿美元,远远超过2017年的30亿美元。香港已宣布要发行1000亿港币的政府绿色债券,还为首次到香港发债的发行人提供250万港币的补贴和绿债认证补贴,其优惠政策的力度是领先全球的,我认为香港绿色债券市场在未来几年会成长得非常快。
我们在香港发起成立绿色金融协会的目的,一是组织业界的力量来向内地和其它国家推介香港绿色金融市场,尤其是绿债市场;同时,要在香港推动绿色银行原则以及信贷绿色化,孵化更多绿色资产管理的机构,争取成为中国内地和“一带一路”国家绿色项目的重要融资平台。香港特首非常支持协会的工作,亲自参加了协会的成立仪式。
香港和内地在绿色金融方面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关系。比如,香港提供了较低成本的国际绿色资金,内地应该充分利用。事实上,内地发行人已经占香港绿债发行市场的60%。位于香港的国际机构投资者可以给内地带来许多ESG投资的理念和方法。但是,内地也有许多方面值得香港借鉴,包括对银行的绿色信贷指引、绿色金融指标体系、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规划、政府对绿色项目的激励措施等。在这些领域,内地的一些好的做法已经开始成为香港发展绿色金融的借鉴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