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是国家“一五”、“二五”和“三线”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也是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作为典型的老工业城市,兰州环境污染问题在近些年来日显突出,并成为阻碍城市向前发展的一块“诟病”。
对未来生活环境充满憧憬的兰州人逐渐意识到,必须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理念,在能耗排放上做“减法”,在经济发展上做“加法”,积极破解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不合理、环境承载力弱、发展资金短缺等瓶颈问题,将是兰州未来发展的唯一出路。2014年,我市成功申报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成为全国第三批12个城市之一,正式开启了从2015年至2017年为期三年的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并在2018年国家考核验收中名列前茅。
三年来,我市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大力治理大气污染为主线,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完善配套政策保障,强化示范项目支撑,统筹“六化”建设。据测算,我市已全面超额完成示范城市创建总体目标任务。其中,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指标三年下降幅度超目标任务近一倍,在第三批示范城市中位居前列。
共争取到中央奖励资金15亿元 28个典型项目稳步实施“兰州经验”获国家肯定
2014年我市入围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后,共实施五大类节能减排典型项目28个。截至目前,24个项目已基本建成,4个项目正在加快实施,实际完成投资147亿元,超计划51.37%,市级财政配套资金26.66亿元。特别是兰州水源地建设项目作为我市的“一号工程”,目前已新建两座规模为150万立方米/日的自来水厂,刘家峡水库的水经过处理自流至这两个水厂,建成后将实现“两个水源、多个水厂”的合理模式。截至2018年7月底,输水工程、分水工程、净水工程已完工;配水工程输水管线已完成19.19公里的92.68%,取水工程正在进行设备安装。与此同时,三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项目,2015至2017年共投放新能源公交车1396辆,新能源出租车1777辆,完成淘汰黄标车、老旧车8613辆。截至2017年底,我市新能源车保有量4633辆,每年减少耗油4.8万吨,减排氮氧化物6650吨,一氧化碳1885吨,碳氢化合物425吨。此外,我市在建筑垃圾、餐厨垃圾集中处理的基础上,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年处理生活垃圾约73万吨,年发电约1.74亿千瓦时,全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85%以上。通过典型示范项目的实施带动,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在我市市民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23项配套政策 54项体制机制创新 保障节能减排向前推进
为配合节能减排示范城市工作实施,三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企业出城入园、阶梯水价、阶梯气价、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洁净型煤推广使用等23项配套政策,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标准化建设、排污权交易、网格化监管、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等54项体制机制创新,并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政府环境审计试点工作,建立了排污权交易制度,探索开展了排污权、节能量、水权等环境权益交易,为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提供了平台。其中,我市环境能源交易中心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环境权益交易试点,在全国推广建成了节能减排成果展示厅和“1+5”低碳运营管理云平台,大力提升我市节能减排创新能力建设。同时,在节能减排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推动下,我市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打造了国内外瞩目的“兰州蓝”。2015年,兰州作为全国唯一的非低碳试点城市应邀参加巴黎世界气候大会,并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还被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评为2015年度“中国十大幸福城市”第五名。2016年,中央党校将“兰州经验”上升为教学典型案例,并在《人民日报》内参刊发报道。2017年,我市成功申报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并荣获了“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特别是兰州市首推的精准治污、铁腕执法、网格监管、督察问效等措施被环保部转发全国推广,先后有300多个城市来兰调研,尤其压煤、减排、控车、除尘等核心措施为京津冀“2+26”城市治理大气污染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复制推广经验做法探索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途径
对于三年来我市在治理大气污染和实施节能减排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市工信委环资处负责人李学表示,兰州作为比较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创建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对于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具有普遍意义。首先,作为老工业基地,在老城区空间和环境承载力饱和的状况下,我市把城市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以兰州新区为全新的产业平台,在老城区原则上不再安排新的工业项目,主要布局现代服务业和高精尖产业,通过加快工业企业“出城入园”,既优化城市结构、腾出环境容量,也实现淘汰落后产能和搬迁企业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升级,促进产业园区集中、集约、集聚发展。其次,我市把大气污染治理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较好地把握了治理污染与促进发展的合理平衡点,通过找准治理工作的切入点,在工业减排、燃煤减量、扬尘管控、机动车尾气治理等方面打组合拳,达到了节能减排效果,促进了人居环境改善。此外,在推动大气污染治理中,我市注重全市行动、全民参与、全力攻坚,形成了省市联动、党政齐抓、依法治污、网格管理、督查问效等有效的工作机制。今后,这些经验与做法将继续复制推广到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工作中,着力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使综合示范工作成为锻炼干部、强化担当、转变作风的平台,探索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途径。
通过三年的努力,兰州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市民的幸福感也更强了。为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我市全面实施机械化清扫、精细化保洁、地毯式吸尘、定时段清洗、全方位洒水“五位一体”作业模式,全力遏制道路扬尘。同时,对全市28家57台374蒸吨分散性燃煤锅炉进行了清洁能源改造和提标治理改造,达到国家新排放标准,使“兰州蓝”成为一种常态。李学说:“随着城市空间拓展加速,城市格局不断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真正为市民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保障了市民正常的生活,服务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许多市民对示范城市建设最深的感受是获得感和幸福感越来越强。”(来源:兰州日报)